目前分類:重要投資+正確財務觀念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為綠角財經筆記的文章(Labels:財經類書籍讀後感/20150121),發人省思!!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1---會花錢不等於很有錢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的作者是Thomas StanleyWilliam Danko。這本書討論一個主題,美國的百萬富翁是怎樣的人?他們有那些共同特點?這些資料整理起來,進一步或許可以回答,如何成為有錢人?”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內容基於作者在過去20年做的研究與統計,源自跟超過500位百萬富翁的面談,以及跟11千名高所得或高資產人士的問卷調查。
作者定義,富人是擁有超過一百萬美金的淨資產。

 

在美國一億個家庭(Households)中,只有3.5%,也就是350萬個家庭,有達到這個標準。這些百萬富翁,有九成五,持有1百萬到1千萬美金的淨資產。
他們中有八成是第一代富人。也就是說,他們大多不是繼承而來,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這一代,成為有錢人。

書中第一章談的是,有錢人跟你想像中很不一樣。他們大多不會開進口車,不會穿高級西裝。他們看起來,就像一般人,住在一般的社區(僅管他們的淨資產是鄰居的好幾倍)。

書中舉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一家信託公司的經理,託作者研究富人目標客群。

這個經理,穿高級西裝,開進口車。而他們面談的富翁,穿舊西裝,牛仔褲,開國產車。
假如你問一般人,誰看起來像有錢人?
大多人會選經理。
但其實,有錢人是那些其貌不揚的人。
這就是社會的一個通病。我們沒有搞清楚,有錢和很會花錢的差別。

我們以為,擁有很多值錢的東西,就是有錢的象徵。

作者初期也犯過這個錯誤。他們剛開始要研究有錢人時,前往高級社區。結果卻發現,很多住在廣廈豪宅,開好車的人,其實口袋裡根本沒什麼錢,沒有什麼淨資產。他們把錢花在消耗性產品上,卻沒有持有具增值潛能的資產(譬如股票、債券、私人企業、油田或林業產權。)

這個現象,跟媒體渲染的富豪形象有關。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看到某個有錢人(企業大亨、體育明星,或是知名藝人),一擲千金,買下高昂物件的報導。

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印象〝有錢人都很會花錢〞。

然後再進一步把邏輯顛倒過來,就變成〝很會花錢的就是有錢人〞。

媒體報導的,是容易吸引人的內容。不是整體真相。

想想看,假如報紙或是電視報導一個富翁的節儉生活,那會有什麼賣點?

於是,這樣的看法成為對富人的第一個誤解。

但很多人的確活在這樣的迷思中。

有的有錢人,似乎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錢,所以就要符合社會期待,真的去買一些高單價的物件。
現今房價高漲,擁有特定豪宅,剛好成為這些人試圖展示自己很有錢的途徑。
想來可悲。很可能他們一點也沒有自己的品味。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居所,所以就符合大眾期待的買了高單價的豪宅。有了錢,卻仍是不自由。


而對於這些人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有錢似乎是人生唯一且重要的目標。
有錢最重要,可以用任何途徑達成。包括內線交易、黑心食品等等。出賣自己的人格、企業的品格在所不惜,只要變有錢就好。

想想這些人,假如把錢從他們身邊剝離,他們還會是誰?
你會發現,他們會變成誰都不是。這些人,假如沒有錢的話,什麼都不是。


這些人以金錢為人生首要目標,不擇手段達成之後,深怕外界不知,於是選擇全國知名豪宅為居所。結果這個地方的住戶,接連出事。這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


而有些人,他就算沒錢,他仍然是Somebody。一個令社會大眾敬重,佩服的人。

譬如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物。這個人,金錢根本不是衡量他成就的標準。不管有錢沒錢,他都是個偉大人物。
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成就。以自己的工作與生命,為社會,為他所服務的族群帶來價值。

在這個真正成就之前,所有進口汽車、豪華房屋的廣告,宣稱擁有這些東西就有〝領袖風範〞、就是〝至尊王者〞的畫面,都變得膚淺而可笑。

金錢本是獎勵一個人做好工作的獎品。做得好,同時收入不錯,變有錢人,那是天經地義。

但假如倒行逆施,為了金錢,做出傷害社會,罔顧他人之事,這個人,就是除了錢之外,什麼都不是的人。東窗事發之後,更會成為被社會唾棄的人。

做得好,而得財富,人生快樂。

為了財富,賤招出盡,沒有人格,那就真的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2---

對一個年收入300萬的人,擁有200萬的淨資產其實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年收入40萬的人,200萬的資產已是個小成就。
不同的收入層級,所應該達到的資產層級自然不同。如何估算在自己所屬的層級中,是否有存到該累積下來的資產呢?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簡單的估算法。
算式是: 年齡 * 稅前總收入 / 10
譬如40歲,年收入80萬,那麼他至少應該有40*80/10=320萬的資產。
假如是一個很會存錢的人,累積資產至少要是預期資產的兩倍以上。在上面的例子,就至少要有640萬的資產。書中把這類人稱做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lth,簡寫為PAW
假如資產不到預期的一半,延用上述的例子,就是連160萬都不到,那就是很不會存錢的人。這些人是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簡稱UAW

 

這個算式可以讓讀者很快的評估自己落在什麼層級。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作者以實例討論財富是怎麼累積出來的。

 

重點是,高收入不一定可以累積出高額財富。假如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弄到入不敷出都有可能。

中低收入者也不一定財富就會輸給收入較高者,假如他們很會存錢,那也可以累積可觀財富。
真正有效的財富累積,來自於攻守兼具的方法。攻,指的是擴大收入。守,指的是控制支出,也就是存錢。在這方面,很多美國富有家庭採分工的方式,由先生主攻,負責帶來家庭的主要收入。太太主守,詳細規劃與控制家庭支出。兩者搭配起來,有相當好的成效。

真正存很多錢的家庭,常是夫妻兩人都很願意存錢的人。只要有一個人很會花錢,在財富累積上就會比較辛苦。

攻守兼顧是家庭理財很重要的概念。有些人講理財,就一直講如何存錢,完全把重點放在這上面。其實再怎麼會存,都有上限。上限就是收入總額。要攻,拉高收入,才能增進財富累積的速度

總結來說,這本書澄清了,〝會花錢就是有錢〞的假象,讓讀者看清,其實大多富翁,

之所以〝有錢〞,正是因為他沒〝花錢〞,沒把錢送出去。

這本書也讓非美國的讀者看到,美國當地與印象中不同的富有階層。
很多外國人看美國,就覺得這是一個過度消費、鋪張的社會。它有這個問題沒錯。但美國有不少人仍有著勤奮,檢僕的個性。他們生性低調,媒體上看不到,但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巴菲特先生,本身就有這種性格。富有,但生活非常節約。

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也是,過著樸質的生活。當初貴為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出差紐約,還不惜跟旅館櫃檯討價還價,要便宜的房間住。舊衣一穿再穿,弄到小孩看不下去,幫忙買新衣。在慈善或公益方面,兩人都貢獻了大筆資產。

他們都是美國這類富人的典型。錢可以存就存下來,從不用在過度的物質享受。慈善或是回饋母校,那就是一擲千金,毫不手軟。這是真正令人欽佩的富人。因為他們表達出,身而為人,所能達到的更高價值,一個克制、奉獻、服務的精神。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財富累積之道,也學習財富之上的更高價值。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人必懂的超好用10年線

Money 錢
 
基金投資著眼長期投資,10年均線或均值,代表的正是一個長波段的總合表現。學會應用3個10年指標,投資功力再上一層做為一個基金投資人,「長期投資」是首要把握的前提。但什麼是長期投資?3∼5年的時間跑不掉,要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堅定「意志」,肯定要買在相對低點,才能在未來收割。

「買在相對低點」是每個投資人都知道的硬道理,只是「相對低點」怎麼找?找到了又該怎麼投資? 10年平均線(值),是一個好用的指標,因為這個指標代表10年下來的總體樣貌。依循累積了「10年」所產出的指標,而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通常不會犯錯。在這裡就提出幾個投資人必懂的10年指標,並且說明應用方法。

操作股票會看均線,那麼,買基金呢?一樣可以看均線,尤其是10年股市均線代表一個市場長期的價格水準,哪一天見到指數跌破10年線,一定是景氣極差,市場信心潰堤,這個時候,千萬要展現你的「貪婪」。

必懂指標1 股市10 年均線--操作秘技:跌破,用力買進

這幾年見到多個市場不約而同跌破股市10年均線,是在金融海嘯期間,碰到了,絕不能錯過。當時見到這難得一見的災難景況,我二話不說進場做了很多單筆投資,果然,讓我的退休金一次到位。

不過,這樣的景況可遇不可求,因為不論單一國家或區域股市指數要跌破10年均線,都不是那麼容易見到的事,所以,10年均線雖然極其好用,但非常不容易等到。這也是在提醒讀者,一旦碰到了,可不要客氣。

目前的環境,因為市場已經休養生息好一段日子,要找到指數位置還位處10年均線以下者,非常有限,上海A 股、東歐、拉美是其中幾個。但問題來了,如果其他市場都站上10年線了,那麼現在還在10年線以下掙扎的市場真的值得進場嗎?

其實,原則沒變!只要某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指數位置,位處在10年均線以下,通通都是好買點、是進場訊號,差別只在於收割的時間點,有的市場快、有的市場慢罷了。當然,也不是只要某一市場的指數位置站上或越過10年線就不能買,而是隨著價格的推升,再向上的空間將一步步被壓縮,這個時候,就要搭配其他技術性指標做判斷,例如周KD、月KD皆同步往上,代表該市場還有長波段可期,仍能買進。

 

必懂指標2 本益比10 年均值--操作秘技: 低於10 年均值可買進, 但思考時空背景異同

本益比(股價÷ 每股獲利)是股市投資人耳熟能詳的指標,在基金投資上同樣可以運用此指標,找出相對便宜的市場。舉例來說,東歐10年平均本益比為8倍,現在只有約5倍,蘊含的意義是,該市場股市指數偏低。如果還能將歷史最高與最低本益比數值調出來,就可以更清楚市場現下所處的位置。

但如果一個市場的股市表現,一段時間持續低於10年平均本益比,不免透露出大家對它尚有疑慮,只是在相對低本益比水準進場,未來賺錢機率通常可達80%,但是時間成本是你必須承受的。再以東歐為例,有報告指出,過往經驗來看,只要是在本益比5倍進場,未來獲利空間有70%,而東歐現在就處於本益比5倍的位置,如果是我,我會選擇進場,但對於70% 的獲利數字,則會斟酌再三。

這是因為時空背景已經不同。過去,東歐的金磚色彩濃厚,趁市場低迷時進場,要賺到70% 的獲利不難;但如今金磚的輝煌不再,70% 的獲利數字恐要打個對折, 成為30% 左右。提醒投資人,面對一個市場的未來表現,不能完全以歷史數據做研判,要思考過去一段長時間內,市場曾經歷些什麼,而不是照單全收。

 

必懂指標3 利差10 年均值--操作秘技: 想賺價差, 利差最好大於10 年均值

此為債券投資人一定要懂的指標。所謂「利差」指的是,某債券殖利率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差距。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看到目前歐洲高收益債的利差為3%,意思就是現在買歐高收將比買美國10年期公債多賺3%殖利率。美國10年期公債通常被視為無風險債券,若買了高收益債券這樣風險相對高的債券,而利差相當小,投資人就會縮手觀望,因為冒了風險,卻賺不到應有的報償,划不來。因此,債信等級越低,利差會越大,而什麼叫做「大」?這就要去看10年平均利差了。

假設歐高收過去10年平均利差為6%,表示一般狀況下,投資人買歐高收可比美國10年期公債多賺到6% 殖利率,而如今若只剩下3%,投資人就要思考這樣的報酬率是否合理,特別是想要賺資本利得(價差)者,應該選在利差大於10年均值、也就是6% 時才考慮進場買進。

除了看利差10年均值外,歷史最高、最低利差也最好同時參考,例如海嘯前、當市場一片大好時,歐高收利差甚至不到2%,但海嘯發生後,利差一度擴大到21%,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表示海嘯發生後買進歐高收,會買在價格最低點,而這個價位當然是想要賺資本利得的投資人,不能錯放的進場時點。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經典公式 教你如何投資房產
2007/06/03 00:28
 
考察一處房產是否值得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評估其投資價值,即考慮房產的價格與期望的收入關係是否合理。以下三個公式可以幫助你估算房產價值,不妨一試。 

 

公式一:租金乘數小於12

 

 

  租金乘數,是比較全部售價與每年的總租金收入的一個簡單公式(租金乘數=投資金額/每年潛在租金收入),小於12

 

  比如一套房子,2001年時售價22萬元,月租金1500元,那麼它當時的租金乘數是12倍。一般來說,這個數字被看成大多數租賃房產的分界線。如果一處房產的租金乘數超過12倍,很可能會帶來負現金流。這套房子如今的售價已經上漲到60萬元,而月租金卻仍不到2000元,租金乘數升到25倍,已經大大超過了合理的範疇。

 

  投資者可以將目標物業的總租金乘數與自己所要求的進行比較,也可在不同物業間比較,取其較小者。不過這個方法並未考慮房屋空置與欠租損失及營業費用、融資和稅收的影響。

 

公式二:8-10年收回投資

 

  投資回收期法考慮了租金、價格和前期的主要投入,比租金乘數適用範圍更廣,還可以估算資金回收期的長短。它的公式是:投資回收年數=(首期房款+期房時間內的按揭款)/(月租金-按揭月供款)×12

 

  一般來說,回收年數越短越好,合理的年數在8-10年左右。仍以上面提到的那套房子為例,假設2001年時首付5萬元,每月按揭供款1000元,1年後交房,當時它的投資回收年數是103年。但是到了2005年,由於房價上漲,而租金卻沒有同步增長,現在購買這套房產每月的租金收入無法彌補月供款,實際上面臨投資無法回收的境地。

 

公式三:15年收益看回報

 

  如果該物業的年收益×15年=房產購買價,那麼該物業物有所值;如果該物業的年收益×15>房產購買價,該物業尚具升值空間;如果該物業的年收益×15<房產購買價,那該物業價值已高估。

 

  仍以上面提到的房子為例,2001年時,年租金收益為18萬元,乘以15等於27萬元,大於當時的售價22萬元,因此是值得投資的。但是現在,就以2000元月租金計算,合理價值為36萬元,遠遠小於當前60萬元的售價,價值已經被過度透支了。

 

  以上是三種常用的比例與比率法,有的只需進行簡單的預測和分析即可幫助投資者快速作出判斷,有的還需要進行專業性的投資分析,計算另外一些指標以增加可靠性。比如,一個地段好的房產可能現在的租金回報率不高,但具有較佳的升值前景,或者一套普通住宅能夠享受稅收減免,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過高的租金乘數。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金平均報酬率 演算法藏玄機  經濟日報
2007/06/08 17:14
 

該買哪支基金比較好?基金業者常會提供年平均報酬率作爲基金過去績效表現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可知道基金平均報酬率中卻大有學問,存有讓投資人陷入錯誤認知的迷思。

 

在基金商品文宣中,常常看到年平均報酬率是如何如何;不過,投信業者提醒投資人,這個平均報酬率到底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可得仔細分辨清楚,它究竟是「算術平均」抑或「幾何平均」,否則可能會産生錯覺。

 

舉例來說,假設二檔基金的每年淨值及報酬率,分別爲A基金年淨值:100115132152175201,累積報酬率爲101%,每年報酬率分別是15%15%15%15%15%,年平均報酬率就是15%

 

至於B基金年淨值爲:10013098137123172,累積報酬率爲72%,每年報酬率分別是30%-25%40%-10% 40%,年平均報酬率也是15%

 

爲什麼AB二檔基金平均年報酬率同樣都是15%,但累積報酬率卻是101%72%,相差會那麼多?

 

台壽保投信基金經理人葉金江指出,其中原因就在於15%的平均報酬率,是以「算術平均」方式計算出來的。但是若以累積報酬所計算出來的「年率化報酬率」,即「幾何平均」來看,結果就會差異很大。

 

A基金投資100萬元,五年後淨值增爲201萬元,其累積報酬率101%,年率化報酬15%,就是每一年以15%複利成長,經過五年增加爲原始淨值的 2.01倍;B基金投100萬元,五年後淨值變爲172萬元,其累積報酬率72%,年率化報酬率則僅約11.5%

 

兩者之間差異就在於是採取「算術平均」及「幾何平均」的計算方式不同而已。

 

葉金江表示,在計算「年平均報酬率」時,即使算術平均數相同,但幾何平均數應該會不同,因此應用在金融投資理財上,應採用以「幾何平均」方式算出來的「年率化報酬率」作爲投資參考依據,代表「每一年以相同的報酬率」計算的複利結果,比較合理。

 

 

經濟日報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