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奇蹟患者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拉松抗鼻咽癌!竹科男日跑十公里

被醫師宣告罹患癌症的消息後,你能做什麼?1名任職於新竹科技大廠的35歲張先生,2年前確診罹患鼻咽癌第二期,一度心情沮喪,但在親友的鼓勵下,積極接受治療且開始練習慢跑,目前每天長跑10公里,終於在參加多場馬拉松比賽後,成功將鼻咽癌拋在遠遠的後方,抗癌成功,迄今追蹤都未有復發轉移的跡象。



積極治療+運動 癌症遠離!

2年前的張先生正值事業起飛期,年僅33歲就擔任竹科光電大廠的產線主管職,天天24小時on call,生活重心都放在工作上,但某日發覺右耳常有悶脹的不舒服感,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鼻咽癌,且已出現淋巴轉移現象,屬於第二期。

得知罹癌訊息後,張先生一時難以接受,納悶家族中沒有相關病史,自己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飲食也不偏愛醃漬或燒烤食物,為何癌症會找上身?還好,在親友的鼓勵下,他很快地調適心態,積極接受治療,2個多月內往返新竹和台中,共接受37次的導航式螺旋刀放射治療和3次的化學治療。

療程結束後,張先生又從書中得知運動對提升免疫力及身心健康的好處,決定脫離科技宅男的生活,開始投入慢跑運動,從每天1、2公里慢慢拉長距離,到後來每天都能跑到10公里,跑出興趣的他甚至在一年內就參加9次以上大大小小的馬拉松,以運動和積極正向的心態來對抗癌症,讓癌細胞完全消失,且持續追蹤都未曾有復發的跡象。



運動抗癌!提升免疫力+抒解壓力

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銘志指出,除積極配合醫師的診療計畫外,完成療程體力恢復後,患者可進行適度的運動,更有助於對抗癌症。根據研究,運動能使人體吸氧量及排汗量增多、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亦能使身體康復較快,並提升免疫力。此外,運動還能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感到愉悅,改善患者的情緒,消除煩惱及壓力,對患者身心狀況有正面的影響,所以有助於抗癌。

莫名耳塞流鼻血 鼻咽癌莫輕忽

王銘志醫師提醒,鼻咽癌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男性,但是各年齡層不分性別皆有可能發生。鼻咽癌的發生因素有很多種,遺傳為其中之一,如果父母中有一人罹患,則子女罹癌機率就比一般人高6倍。

但更重要的是環境因素、常吃醃漬食物(鹹魚、鹹菜)、抽菸等都是致病的原因。不過,像張先生這樣不菸不酒、家無遺傳案例的年輕人也可能罹患鼻咽癌,因此民眾千萬別等閒視之。如果發現側頸部有逐漸增大的腫塊、流鼻血、耳塞、不明原因長期鼻塞等症狀時,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到醫院檢查。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許達夫成功抗癌黃金實踐篇

許達夫

曾任林口長庚、台南奇美、台中中山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主任。
嘉義聖馬爾定、台中林新醫院醫療副院長,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
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罹癌記事
2002年8月 便血,以為是痔瘡。
2003年1月17日 醫師告訴我得到了第三期末直腸癌,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恐懼與害怕!
2003年2 ~ 3月 接受放化療。
2003年4月2日 斷然拒絕手術,走出和信醫院後,我永遠記得所有醫師都預測我活不過三年!
2003年8月5日 我站在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梅門公演舞台上,第一次面對幾千人,
把心裡的苦悶、壓力、勇氣全發洩出來,講完之後我癌症全好了!
2003年12月 ~ 2004年3月 隨梅門李師父巡迴全台灣「全民健康甩,甩出幸福來」活動,
場場上台見證,讓我不僅甩出健康幸福,更甩出精神與魄力!
2004年9月 最後一次到醫院複診,被發現腹腔淋巴腫大,醫師認為是癌症復發,建議化療。
當天心情盪到谷底,但是練功兩小時後,我再度勇敢起來,拒絕化療
2004年1 月 開始全省走透透,展開「如何獲得健康」全民講座。
到2008年至少舉辦過兩百場,聽眾已超過兩萬人。
2005年12月 在台中林新醫院地下一樓成立自然醫學診療中心,
正式踏入自然醫學領域,迄今前來求診癌症病患已超過三千人。
2006年1月 成立台灣地區第一家希望病房,專收癌症病人,
結合中西治療及自然療法,但不到三個月即遭到院內腫瘤科打壓而取消。
2006年5月12日 出版第一本書《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
立刻獲得廣大讀者,尤其是癌友的迴響。
2007年12月1日 成立許醫師自然診所,這是全台灣唯一一家由癌症醫師所開設的診所。
2008年3月 成立癌友關懷聯誼會。

 

內容簡介

癌症可以不是絕症,活下來,要靠你自己
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手術、化療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與癌共存才是健康之道

他是一個醫生,也是一個癌症病人。
六年前,他罹患直腸癌第三期,
拒絕手術化療,被預測活不過三年。
如今,他整合中西理論,獨創雞尾酒自然療法,
輔導過數千名癌症患者,
自己更成功跨越了「五年存活」的門檻,
成為抗癌、治癌的最佳見證!

西醫好?中醫好?化療好?開刀好?應該如何選擇判斷?
預防性化療真有必要?有許多癌症患者是死於化療的併發症?
抗癌營養品有療效嗎?如何以生物能和免疫治療來強化自癒力?

癌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身心靈長期受染失衡所導致的疾病。
傳統的癌症治療多是醫病不醫人,較少關注引發癌症的心態與環境,
但大舉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連帶破壞好細胞,影響身體的自癒力。
因此,除了根據患者體況,給予適切的西醫治療之外,
如果也能力行調養身、心、靈的自然療法,
轉化心念、改變飲食作息,輔以氣功修練、能量醫學和營養生技,
學習與癌和平共存,是更為周全的抗癌之道。
而克服恐懼,接受癌症發生的事實,
抱著感恩之心,做最壞的打算、最大的努力,
相信自己的身體與細胞,更是重返健康的關鍵第一步。
原是腦神經外科名醫的許達夫,在親身經歷抗癌過程後,
深明各種醫學立論皆可截長補短、去蕪存菁、互相為用,
在本書中,他完整公開罹癌六年來力行自然療法的經驗總結報告,
解析癌症治療的面面觀,以及各種不同癌症的整合療法,
也提供更多科學實證與臨床經驗,
指引讀者如何從身體到心靈,強化自身的抗癌療癒力量。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癌成功 正妹鐵馬環島分享

 

中國時報【林欣儀╱台中報導】

4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結腸癌末期的沈蘭庭,不受病魔打倒,調整心態勇敢面對並改變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健身,體內癌細胞竟奇蹟消失。為鼓勵病患面對疾病,她參加台灣病友協會舉辦的鐵馬環島,30日下午抵達台中榮總,分享個人抗癌經驗。

穿著一襲自行車裝、踩著心愛鐵馬,30歲的沈蘭庭與其他14名車友,3天前從台北出發,沿途經過桃園、苗栗,昨天下午抵達台中。遠遠看到這支鐵馬隊伍到訪,台中榮總病友以掌聲相迎,車手及病友還寫下心願,並合力將願望掛上心願樹。

結腸癌正妹沈蘭庭說,當初確診為末期癌症後,醫生告知只剩3個月壽命,原本很沮喪,但幾經思考,決定把握每分每秒,便改變對待疾病的心情,保持樂觀態度,每天都找時間跑步練身體,很驚喜的竟然能讓病魔脫離,現在體內完全找不到癌細胞。

為了鼓勵其他病友,同時自我挑戰,沈蘭婷報名參加病友協會舉辦的「希望騎跡、Bike傳愛」活動,她說,自己算是鐵馬界的新手,平常運動主要為走路,騎了3天真的有點累,但沿途車友們相互幫忙,騎不上時讓別人推一把,就像病友間相互打氣,感覺很棒。

同樣參加環島的糖尿病勇士邵惟順原本是職業軍人,43歲的他5年多前體重急遽下降,一個月內從115公斤掉到90公斤,就醫後才知為糖尿病第2期,得長期吃藥控制。

他說,為了擺脫藥物,2年前開始運動並控制飲食,今年9月終於能夠完全停藥,現在血糖指數都很正常。

邵惟順強調,每天至少運動2至3小時,並控制飲食達到少糖少油低鈉,就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且健康是每天都該去維護的,生病後立下3個心願,現在已完成其中的爬玉山及騎自行車環島,接下來還要挑戰泳渡日月潭。

台中榮總副院長許惠恒說,看見這些病友能夠勇敢對抗病魔,面對辛苦的治療過程卻不輕言放棄,還能勇敢自我挑戰,在他們身上學到更多,也得到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癌末期剩2月 如今多活15年

中國時報【黃筱珮╱竹市報導】

慈濟基金會11日上午在新竹靜思堂舉辦浴佛活動,55歲竹科總經理王明永參加浴佛時憶念已逝母親,懷念落淚,他40歲時被診斷骨癌末期剩2個月生命,決心茹素念佛,並遵照母親教誨多行善,如今已過了15年,「每天都是賺到」,充滿感激。

昨天的浴佛活動,慈濟基金會廣邀各界參加,以報答「佛恩、親恩及眾生恩」。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和新竹市長許明財等人皆到場。

竹科路斯特科技總經理王明永也起大早參加活動,並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王明永40歲那年才剛結婚8個月,因身體不適檢查發現脊椎長了8公分大腫瘤,已是骨癌末期,3次化療仍無起色,強烈副作用連喝水、呼吸都痛,暴瘦掉髮,讓他決定放棄治療,醫生宣告他只剩2個月,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王明永回憶因緣際會接觸慈濟,決心改變生活習慣,開始茹素,每天持誦「藥師經」,與腫瘤和平共處,身體意外好轉,半年後重回職場,還生了2個孩子。

王明永感恩的說「感謝腫瘤」,不然現在的他不會如此珍惜生命、認真行善,癌症讓他重生。他的名言是「出國拚經濟、回國拚慈濟」。希望餘生多行善,報答母親及上天恩情。

心悲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